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

健康资讯

老中医毛德西:怀大医之心 行大医之道

河南健康网 2021-08-25258427

老中医毛德西:怀大医之心 行大医之道

  他是病人眼中的中医大师,解疑难杂症于“望闻问切”之间,他是学生眼中德高望重的老师,竭毕生精力传承中医文化,而他却视自己为中医殿堂的“入门人”,他就是河南省中医院的一名老中医——毛德西。

  发大慈恻隐之心,救病人于苦厄

  在这间不大的诊室里,毛德西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,不管病人从哪个地方来,他总能跟人唠上几句当地的风俗人情。“病人来了,说上几句他熟悉的话,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,也就更容易建立信任。”在毛德西看来,信任是医患之间最宝贵的东西。

  从医60余年,医圣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序文中一句“下以救贫贱之厄”一直被毛德西奉为行医准则。

  “作为医生就是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”。如今年过八旬,毛德西仍坚持每周坐诊三次,病人多时经常到下午一两点才能下班,他总说:“我们累一点,病人早点回家,免得家人挂念。”

  做医生,医术很重要,医德更重要。一次,一位中年病人找他看病,开了药后,对方竟然不满意,质疑道“这么便宜的药咋可能治好病?”这让毛德西陷入了思考,为何患者都觉得开的药只有贵了才能治好病?

  其实,熟悉毛德西的人都知道,“药味少,疗效好,价格廉,副作用少”一直是他的用药准则。“来找我看病的都是普通老百姓,上来就写人参、鹿茸怎么行,所有的医德医术都含在你处方里。做医生,把名利看得重了,再好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来。”所以毛德西时常给年轻医生讲孙思邈的《大医精诚》篇,他希望每个医生都能用这样的态度从医,这才是“救死扶伤”的真义。

https://www.hnjkw.com/upload/localpc/xinwen/202108250911582654253.jpg

  日为病谋 夜与心谋

  “国医大师任继学先生曾说过‘不到六十不懂中医’,我只不过还是中医殿堂的入门人。”虽然已年过八旬,毛德西却还保持着上午应诊,下午专心看书、写作的日常习惯。

  这样的习惯,与毛德西的求学经历密不可分。毛德西的老师张文甫先生对经典与历代医家如数家珍,能通背《医宗金鉴》所有歌诀。初拜老师,他就被要求背会“四小经典”(即汤头歌、药性赋、濒湖脉诀、医学三字经),“那时天气已冷,窗户四面透风,晚上冷风吹的飕飕响,几个学生就围着被子看书,两个多月终于背会了。”毛德西回忆说。熟背经典让他的中医学习之路越来越顺畅。现在他不仅能背诵许多经方和时方,还记录了许多民间验方、单方,在遣方选药时,常能随手拈来,运用自如。

  “我没什么比别人高明的地方,唯爱看书,手不闲。” 毛德西说,“中医不只是一门医学,还融会了历史、文学等,只有不断读书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更新。”

  在毛德西看来,要想开出小而精且疗效好的方子,没有捷径,必须熟记经典。他自己也从不固守经验,坚持辩证思维,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临床组方。他研制的五参顺脉方、安胃清幽方等,至今仍是河南省中医院的保留药。

  创新传承中医文化

  中医文化,博大精深,如何传承、创新,让其散发出经久魅力,为更多人疗愈疾病痛苦?这是多年来毛德西一直思考的问题。

  2012年,河南省中医院成立了毛德西名医工作室。为了鼓励年轻人“读经典、拜名师”,毛德西亲自带领学生南下北上,拜访多名国医大师,并认真书写拜访笔记,撰写总结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。

  有两名年近六旬的意大利洋弟子,经人介绍,不远万里,来到河南拜在毛德西门下。他们不懂中文,毛德西就让研究生用英语为他们翻译,或将药方用拼音写出来。为使意大利朋友进一步了解中医、学习中医,毛德西为他们撰写了《中医诊断与常见病治疗》一书,于2015年以中、意文对照形式在意大利正式出版。

  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虽然不能上前方抗疫,但毛德西也没闲着。他潜心研究历代疫病防治古籍,拟出新冠肺炎预防方。“宅”在家里,他还写了8篇论文,其中5篇都与疫病防治有关。

  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,毛德西在坚持治病救人、传承中医的道路上从未停歇,“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,只要干得动,我就不会停。”毛德西说。

 

  (供稿:王烁 )

https://www.hnjkw.com/upload/localpc/banner/202108031035162984548.png

编辑:刘明   审核:荣强